殷子为研究员在Insect Systematics and Diversity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人:陈婉娴  发布时间:2025-11-04   浏览次数:12

近日,系统昆虫学课题组殷子为研究员美国昆虫学会旗下期刊《昆虫系统学与多样性》(Insect Systematics and Diversity)上以唯一作者在线发表了题为Illuminating the darkness: an exceptionally diverse fauna of subterranean Pselaphinae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in Asian karsts的长篇专著论文(Monograph)。

全球生物多样性探索中,地下生态系统,特别是亚洲广泛分布的喀斯特洞穴系统因其独特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备受关注。然而,与欧洲和北美相比,亚洲地下生物的研究历史较短,对其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仍存在巨大的“林奈短板”(Linnean shortfall,即物种未知)和“华莱士短板”(Wallacean shortfall,即分布未知)。本研究聚焦鞘翅目隐翅虫科蚁甲亚科(Pselaphinae)——一类以体型微小、生活隐秘著称的超多样化类群,基于对中国和泰国等地积累的大量洞穴标本的系统性整理,并整合了来自越南、老挝和菲律宾的记录,对亚洲洞穴及相关地下生境该类昆虫开展了深入分类学研究。论文共系统描述43新种(含1土栖种),使亚洲已知穴栖蚁甲物种数从48种大幅提升至90种,近乎翻倍。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对亚洲群穴居蚁甲亚科物种多样性的认知,也清晰揭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显著地域偏见,证明了亚洲喀斯特洞穴是穴居蚁甲极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除了分类学贡献外,该研究还在穴居脊胸蚁甲属Tribasodites中首次报道了洞穴蚁甲中存在显著的雄性触角多态现象(male antennal polymorphism)——即同一物种的雄性存在触角“强修饰”和“弱修饰”两种形态。此外,研究还在蛛蚁甲属Araneibatrus中发现了两性冲突(sexual conflict)的潜在形态学证据:部分物种的雌性在腹部末端演化出疑似“雌性抗拒性状”(female resistance traits)的棘状突起,而雄性在对应位置则演化出强烈凹陷,而在无雌性棘状突起的物种中,雄性腹板对应位置也不具凹陷。这些发现为理解无光/暗光环境下昆虫的演化动态提供了新视角。

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论文还编制、整理了亚洲穴栖蚁甲亚科的超族、族、属及种的检索表和详尽的物种名录。这不仅奠定了该区域穴栖蚁甲的分类基础框架,也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扎实基础。作者在文中强调,亚洲喀斯特生态系统拥有独特且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面对日益严峻的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威胁,亟需持续和深入地开展洞穴生物学资源基础调查,以便对这些珍贵的地下生物进行系统编目和有效保护。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370465、31872965)等项目和平台的资助。


供  稿:殷子为

责任编辑:陈婉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