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第二十九讲 | 解码植物科学,守护大国粮安
发布人:学生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10-29   浏览次数:16

10月24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科学·人生”系列主题讲座第二十九讲在奉贤校区科技楼B301举行。山东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宪省教授、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苏英华教授和山东大学丁兆军教授围绕“解码植物科学,守护大国粮安”的主题,结合所在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进展,与学院100余名本研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了分享交流。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戴绍军教授、副院长孟祥宗教授出席。活动由戴绍军院长主持。

张宪省教授和苏英华教授既是同事、也是师生,今年9月份,两人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二十年的持续攻关,在《Cell》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完整揭示了单个植物体细胞如何通过基因重编程“逆转命运”,最终发育为完整植株的全过程。这是中国科学家回答顶尖科学问题的原创性成果,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的突破。

本次讲座中,张宪省教授和苏英华教授分别围绕“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的机理研究”与“基于小麦穗时空表达图谱的产量性状调控基因挖掘与功能研究”两个主题,为在场师生分享了这项重要突破的“前因后果”和相关延伸研究,系统梳理了“植物细胞全能性”这一科学问题和“单细胞分辨率空间转录组”等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实践问题。通过分享,在场师生深切感受到“二十年磨一剑”背后的艰辛不易的同时,更对“让育种更快、让种子更安全,让农业更有盼头”的科学远景有了清晰的认知和期许。

丁兆军教授是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作为植物生长发育调控领域的专家,在生长素极性运输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显著成果。

丁教授以“生长素是根系可塑性生长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为题,系统阐述了生长素调控根系发育及其与环境互作的分子机制。他重点介绍了三方面创新成果:生长素调控侧根响应铝胁迫、控制拟南芥静止中心细胞分裂与分化,以及介导根系对盐胁迫的适应性反应。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植物根系可塑性发育的理论认识,也为作物根系人工改良提供了关键分子靶标,对培育耐逆型智能作物、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讲座最后,戴绍军院长代表学院为主讲专家送上由学院“科学+”网络文化工作室制作的创意肖像画作为纪念礼物。

本次“科学·人生”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前沿的深度分享,更是一次贯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的科学思想交汇。三位教授从细胞全能性、穗发育调控到根系环境适应,系统呈现了植物生命科学从微观机制到宏观性状的研究全景,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理念;也向年轻学子传递了这样一种科研视野:优秀的科学家既能凝神于微观世界的精妙机制,也能放眼于人类社会的重大需求,在“解码生命”与“塑造未来”之间,构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