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非师范)专业以2019年教学实践周为起点,首次开展了项目学习类课程《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平台的科创训练项目》。该课程是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活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按期完成项目申请书的撰写、项目实施、中期检查、项目结题和文章的撰写等全过程,整个项目周期为一年,即跨前后2个教学实践周。该实践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所参与的课题内容不同,可达成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有所不同,如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该实践训练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对现有培养方案中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有益补充。
经过课程前期的动员和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见图1),最终共有49名同学成功选课,其中包括18级生物科学(非师范)27名同学的6个项目组(见图2、3、4)和17级生物科学(非师范)22名同学的7个项目组(见图5、6)。同学们在实践周期间全天在各专业实验室,全身心投入科学实验中,与导师探讨、选择课题(见表1),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精密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见图7),在研究生的带领下学习每一步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他们稚嫩的操作手法中透着坚持,专注的表情中透着自信(见图8),在周记本中留下了他们学习的点点滴滴心得体会。
本次2周的教学实践周学习只是个崭新的开始,同学们坚毅地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经过一年师生共同的努力,期盼同学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收获科研精神、创新精神和成长的喜悦。
生命科学学院
2019年7月15日
  
  
  
  
  
表1 《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平台的科创训练项目》一览表(2019年)
年级  | 项目成员  | 项目名称  | 指导教师  | 
17级  | 陈仪、刘春宏、张艳萍、陈琴、王毫丽  | 表阿霉素生物合成重要调控基因的筛选鉴定  | 芦银华  | 
刘春宏、朱婷婷、周璐婧、侯晓敏、张鑫童  | 应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拟南芥PUM家族敲除突变体及其功能研究  | 吴文娟  | 
刘印天、邓娇、田凌寒、冼心宾、郭星驰  |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水稻PUM家族突变体及其功能研究  | 张辉  | 
孙鑫、张潇、刘瑶  | 小叶中国蕨化学成分的研究  | 戴锡玲  | 
杨悠、高祯  | 高温和外源病毒对于番茄内源病毒激活的作用  | 许萍  | 
曹东东、游蕤翔、房成  | 阴地蕨成分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活性分析  | 戴锡玲  | 
李韫玉、乔晨津、李沐华  | 槲蕨正丁醇部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曹建国  | 
18级  | 曹磊、苏舒、李汉洋、夏磊、甘峻列  | 优质,多抗番茄新材料创制及新品种选育  | 蔡晓锋  | 
傅煜茜、蒋秀月、唐小庆、毛俊文、王霖蕊  | 金鸡脚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  | 曹建国  | 
李晓旭、董思逸、李屹婷、程雨慧  | 淀山湖蓝藻的调查及成因分析  | 尤庆敏  | 
苏钰青、肖宇琦、马睿、毕辰、王馨芸  | 转SoNRT基因拟南芥氮素利用效率分析  | 王小丽  | 
唐楠、杨嫣然、甘秋婷、廖蔚林  | 番茄褪绿病毒的研究  | 许萍  | 
施俊沁、葛逸萌、付嘉霖、李奇航、杨紫婷  | 红/蓝光比例影响菠菜性别比例调节 及营养品质的研究  | 徐晨曦  | 
  

图1 开课前导师与学生的沟通见面会

图2 蔡晓锋老师指导的课题组

图3徐晨曦老师指导的课题组

图4 尤庆敏老师指导的课题组

图5 张辉老师指导的课题组

图6 芦银华老师指导的课题组

图7 导师指导学生仪器操作
  

图8 学生独立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