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科学·人生”系列讲座第二十三讲迎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邓子新院士应邀作了题为“把‘冷门’焐热,让‘热门’升华 ——我平凡科研案例背后的科学与人文思考”的精彩分享,两百多名生科学子现场聆听。杨仲南教授、芦银华研究员、袁华研究员和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谢月恒老师参加讲座,黄继荣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从“冷门”——邓子新院士及其团队从零到一,即DNA硫修饰的科学发现讲起。邓院士回顾了研究过程中“冷门”发“热”瞬间的反响、激动与惊喜,及其背后20多年的挫折与坎坷。邓院士用切身事例“DNA在提取过程中容易被降解的常见现象”谈起,告诉大家,科学创新之路要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不值一提的现象进行不同寻常的观察,并对观察的平常现象进行超常解读,同时思考现象背后的原理。邓院士深情讲到,“投身‘冷门’专业,纵使会经历千般万般的痛楚,但‘冷门’是发现学科生长点、催生科学研究的新领域”。邓院士殷切希望同学们,在“冷门”的探索中,要具备批判式的态度、执着的毅力、直面挑战的勇气和刨根问底的精神,要静得下心、憋得住气。只有这样,科学中的偶然才会有必然的一面。
如何让“热门”升华?邓子新教授以井岗霉素、南昌霉素、杀念菌素三种抗生素的研究为例,告诉大家要“求延伸、找盲点、挖瑕疵”,因为“科学是座没有顶的山,所以永远无法爬到山峰。”在“热门”淘金时,同样需要批判质疑和潜心研究的精神,以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邓院士鼓励大家,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迈进、敢于批判质疑,潜心研究前人没有研究到位的东西,创新的真谛就是不唯理地追求真理。
在讲座最后,邓子新院士用24字对自己的“科学人生”进行总结:“回味科学冷暖,感恩社会认同;呼唤健康导向,营造创新氛围”,他鼓励在场师生要勇于面对科学的冷暖,珍惜社会的认同,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共同推动科学的繁荣发展。邓院士期望广大青年学子要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奋进,培养批判思维,敢于探索难题,以适应当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在互动环节,邓子新院士针对同学们关于专业选择、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的问题,给予了深刻而富有智慧的回答。


他表示,“冷门”苦中有乐,“热门”乐中有苦,选择不重要,重要的是热爱、坚持与对创新的热情。当下大学生不要贪图“热门”的头衔,要学会看问题的本质,不能随波逐流评定好与坏,而要干一行爱一行,总有一天,“冷门”可以捂热,“热门”可以升华。而对于“冷门”艰苦的环境,他认为,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让环境磨炼自身,有时候痛苦也是

一份财富,从事科研要不畏艰险,永远保持热爱与追求。